中新网郑州11月30日电 (记者 韩章云)协作机器人写毛笔字堪比真人作品,智能AI视频模拟驾驶舱让体验者在室内感受山地飞驰、礼宾机器人主打礼貌与陪伴……11月30日,2023河南省互联网大会在郑州开幕,现场众多“5G+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成果演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数字化为千行百业带来的蝶变。
2023河南省互联网大会在郑州举行。韩章云 摄
2023河南省互联网大会由河南省通信管理局、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主办,围绕“推进数实融合新基建,赋能现代化河南新发展”这一主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产业领军者,深入交流探讨加快新基建、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方案举措。
近年来,河南省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融合应用持续深化。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9万亿元,连续7年稳居全国前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5G和千兆光网实现乡镇以上全覆盖,5G基站达到18.7万个,居全国第5位,郑州等9市成为全国千兆城市。
图为工作人员演示智能AI视频模拟驾驶舱。韩章云 摄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尚进在大会致辞中指出,河南正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积极打造“5G+”“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工业数字化水平,引领赋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在致辞中强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他提到,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高速宽带网络,5G移动电话用户达7.54亿户,位居全球第一,千兆光网具备覆盖5亿户家庭的能力。工业互联网已广泛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建设项目8000余个。
当前,5G作为支撑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已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为全面展示河南5G建设应用成果,此次大会还创新举办“5G+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成果演示,通过可视化、场景化的现场体验让与会嘉宾直观感受5G如何赋能千行百业,让制造变“智造”。
在河南移动成果演示区,“5G+数字样机重载机械臂”“5G+AI质检”“5G+智能煤矿”等项目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据河南移动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共同打造的“5G+智慧煤矿”项目,在高瓦斯超千米深井矿建设了5G网络,不仅有了内联外通的5G信号,掘进机、皮带机、高清摄像仪、防爆终端均可接入网络,在高地温、高地压、高瓦斯、水文条件复杂的自然环境下,通过“5G+远程掘进”应用,可以让一线工人远离恶劣工作面,实现了危险作业区域设备远程控制。
图为协作机器人写毛笔字。韩章云 摄
在河南联通成果演示区,会写毛笔字的机器人引来不少嘉宾围观。该设备类似于一只机械臂,工作人员按下启动键,随着“手持”毛笔的机械臂缓缓运动,纸面上出现“追求卓越”四个汉字,堪比真人书法作品。工作人员介绍,除了会写毛笔字,该协作机器人还有很多技能。“这款协作机器人具有集成部署成本低、满足人机协作需求、操作简单、适应柔性生产的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医药、金属加工等行业。”
记者了解到,2023河南省互联网大会期间,还将举办“5G+工业互联网赋能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AI大模型助力产业创新应用”两场项目对接活动,通过项目路演、互动交流,更好搭建企业对接融合平台。(完)
中新网山东沂水11月30日电 (李明芮)跋山遗址群专家论证会11月30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文物考古专家,围绕跋山遗址群成因及内涵、考古成果规划保护及利用开展论证。
论证会现场。李明芮 摄
以沂水跋山遗址为中心的跋山遗址群为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主要包括山东2020年发现的跋山遗址,2021年发现的水门遗址,2022年发现的水泉峪遗址,2023年发现的葛庄遗址和沂河头遗址。
“目前围绕跋山遗址群已开展近4年的考古工作,采集、出土文化遗物3.5万余件。出土的距今10万年的象牙质铲形器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古人类使用的巨型象牙制品,与此相互映照的还有同层出土的一定数量的骨制品和大量石制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在介绍跋山遗址群时说,以沂水跋山遗址为中心,周边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同期和晚期遗址,这些遗迹所对应的古人类活动在性质上与跋山遗址主文化层所反映的行为存在联系。
李罡介绍说,跋山遗址群发现的文化遗物证明晚更新世期以来,沂河流域连续生活着一定规模的古人类群体,他们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传承和发展着华北小石器技术传统。“直到进入距今3万年左右,这里成为华北地区出现细石器技术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种技术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绝对主力的生产力角色。”
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文物考古专家实地探访山东省临沂市跋山遗址。图为部分遗址。 李明芮 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社江表示,跋山遗址群为打破山东旧石器考古工作瓶颈问题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翔实资料,随着跋山遗址群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数量不断增加,将推动山东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希望未来拓展研究领域和空间,有更多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跋山遗址群遗址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是巨大的,但它的可视性、展示性很小,其考古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辉认为,跋山遗址群的遗址及发现需要及时向公众传递,不能是考古人自己吆喝,要将这些发现放到社会环境中。他建议,政府积极与考古研究院沟通,将跋山遗址群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传递出去,面向世界,扩大范围。
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文物考古专家参观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示。 李明芮 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认为,跋山遗址是山东省境内少有的极具研究价值的旧石器遗址,在建立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方面,具有极大潜力与科研前景。他建议,邀请更多的考古专家参与解决跋山遗址群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这也是未来环境考古工作能够在聚落考古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陈全家表示,对跋山遗址群的年代测定,应尽快揭露遗址的连续地层剖面,并弄清楚该遗址的年代上限,建立年代序列和地层序列,同时动物化石和出土的石制品研究应开展全面分析,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系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双权称,跋山遗址群考古发掘中揭露的遗址,在其使用、废弃以及埋藏阶段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遗址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成为判断遗址完整程度以及解释人类行为与活动的基础。“参与跋山遗址群发掘的考古人员应进一步扩大发掘区,扩大发掘面积,把自然环境还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弄清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表示,跋山遗址地层连续,文化遗存丰富,时代为距今10万-5万年,为探讨中国境内现代人来源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跋山遗址群新出土的细石器年代更早,与长期流行的石片石器工业构建起山东地区晚更新世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也为探讨华北南部细石器起源提供了新线索。他认为,文物遗址需要有最好的、完整的阐释和展示,但前提要对遗址有很好的保护,在开发利用研究中要予以充分重视。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出。图为野马。李明芮 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守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总结时对跋山遗址群的未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去谋划系统的工作规划,制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并注重多学科的合作交流,明确学术目标,增强调查力度,及时发表科研成果。(完)